保山龙陵生态扶贫靠山吃山 靠林脱贫

时间:2018年09月14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清晨7点,伴随着啁啾的鸟叫声和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坐落在深山坳里的龙陵县象达镇勐蚌村老寨子醒了。村民莫苍树把自家的30多头栎果猪赶进屋后网围的自留山(林)里,让猪们吃掉落地上的栎树果,然后开始冲洗猪圈……这是莫树苍普通的一天。年过30的小莫告诉记者:“我找到了一条靠山吃山,靠林脱贫的路子。去年我家出栏栎果猪20头,创收6万多块钱,摘去了贫困帽。今年生猪价格下跌,但栎果猪价格稳定,我家出栏了11头,实现收入32000块,栎果猪‘拱’出了致富路。”勐蚌村委主任岳加强介绍,勐蚌村森林总面积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大部分是栎果树林,栎果是上好的天然饲料,喂猪特催膘。村里引进了龙陵县宏宇农业开发公司投资发展栎果猪养殖业,扶持135户村民,其中包括了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放养栎果猪2000余头,养殖栎果猪的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林上种植,带动脱贫一批

  “我家这片30亩森林都附树种植了紫皮石斛,按每亩产40公斤石斛鲜条,每公斤产地价200块,全部投产年产值20多万块钱,树上长的都是脆生生的钞票哩。”碧寨乡天宁村村民罗东华告诉记者。

  罗东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龙陵县像罗东华这样想脱贫却没思路,有干劲却没有技术的贫困户有很多。针对这一情况,该县实施了“政府主导、涉农部门牵头,技术骨干包农户,种植大户带农户”工程,构建“能人带动型”扶贫模式,每年投入实用生产技术培训资金600多万元,开展了茶叶、核桃、石斛、热带水果、中药材等种养加工业技术培训,每户农民有了1至2名掌握了1至3门实用生产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果树在生财,不结果的树也能增值。龙陵县云河石斛开发有限公司老总饶万保租赁了1000余亩山林,采取“树上种石斛,树下种中草药”的立体种植模式,让“树站着也能生钱”,不砍树也能增收致富。饶万保在活树上附树种植石斛800余亩,树下种植重楼、黄精、香菇等260余亩,年创产值70多万元,带动100多户村民发展林间立体种植,拓宽了增收路子。

  林下间作,促进脱贫一批

  初秋时节,大山深处的碧寨乡坡头村杨家寨中华蜜蜂养殖场一片繁忙,10多个村民戴着防护帽和防护手套,迎着蜂群的轮番攻击,轻轻地揭开蜂箱盖,用刷子清除箱内的杂质、蚂蚁。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国贵喜滋滋地说:“今年我家销售夏蜜收入了8000多块。夏秋两季蜜源充足,现在做好蜂巢防护工作,争取冬蜜收入1万块。”

  2016年8月,龙陵县扶持云南悦农农业开发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立卡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政府投入资金598万元,向14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赠送5巢(箱)中华蜜蜂,悦农公司提供养殖管理技术、产品以市场保护价包收购配套服务,政府送的“连心蜂”让贫困户吃下“定心丸”。

  平达乡黄连河是傈僳族聚居的贫困村。村“两委”引导村民成立了龙陵县悦农高原特色蜜蜂养殖合作社,发展养蜂户331户,养殖蜜蜂2941巢,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养蜂5至30巢不等,每户都有了一张生态银行“增值卡”。

  目前,龙陵县已种植林下药材近2万亩、林下菌类2000余亩、林下牧草5000多亩,林下养禽3万余只、林下养畜3.2万余头。同时,贫困户通过在林下采收蘑菇、竹笋、山茅野菜等山野资源,拓展了增收渠道。“我们春季采摘香椿、春头苞,夏季采摘蘑菇、刷把菜,秋季采收竹笋、香菜,冬季采摘蕨菜、芹菜,野生‘菜园子’连通了‘菜篮子’,鼓胀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每年从林下就能收入两万多块钱。”龙山镇杨梅山村贫困户段朝兴说。

  造林护林,精准脱贫一批

  “我县的生态护林员都是从贫困人口中遴选的。龙陵县林业局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全县有林地面积283.36万亩,森林覆盖率70.08%,由于山多、林子大、防火季节长,森林养护任务重,需要很多护林员。全县1060名专兼职护林员对国有林场、集体公益林、天然林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每人每年工资1万元至1.9万元不等。

  该县找准造林护林与脱贫致富的结合点,探索出“绿色+扶贫”的路子,推进生态造林和资源管护精准扶贫,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生态项目建设,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生态修复、栽植、管护等劳务,增加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全县选聘6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管护天然林101.7万亩,每人每年工资性收入1万元,使604户贫困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龙山镇核桃坪村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了8名生态护林员和村林管员一起,管护着1.83万亩天然林。松山抗战遗址位于腊勐镇大垭口社区域内,共有5名护林员,其中4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过五十的贫困户李勇耀被聘雇为生态护林员负责松山景区的森林管护,他一边巡山护山,一边客串生态义务“美容师”“草根导游”的角色,随身携带一条编织袋,看到游客丢弃的果皮、纸屑、饮料瓶等就把它捡进袋子送到垃圾箱里,有时还为散客讲解松山抗战遗址的故事,受到群众好评。老李坦言:“我很珍惜生态护林员这份工作,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巡完山还可以干自家农活,我打心眼里感激政府的帮扶。”(记者 雷华)

(作者:佚名 编辑:保山印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