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泸西加入服务社 土里来刨金

时间:2018年04月08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蹲点调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造血。为把分散到一家一户的扶贫产业汇入现代农业发展,为在贫困落后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泸西县以“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空壳村”脱贫摘帽、“薄弱村”脱贫增收,让群众能脱贫、企业可壮大、产业得发展。

  这样的模式运转效果如何?脱贫成效怎样?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探访。

  抱团脱贫更稳妥

  白水镇无浪村距泸西县城20多公里,属于石漠化山区,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镇里成立无浪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与牛牛牧业达成合作协议,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公司种植、加工青贮玉米,去年生产的4万吨饲料,由牛牛牧业以每公斤0.37元的保护价订单收购。农户每种植一亩青饲料比种植籽粒玉米增收1200元以上。另外,参与饲料加工的劳动力每人每天还可获得100元的务工收入。

  “有了服务社,连上了公司,我们抱成团,依靠种青饲料,加上打工收入,脱贫稳妥得很。”贫困户张琼英信心十足。

  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社会化服务入股……经过10多年发展,泸西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遍地开花,涌现出多种合作模式,这些服务社在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前部分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既缺乏有效带动的能力,又没有自我发展机制。”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汝印介绍,为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推动产业升级,泸西县立足果、菜、药、畜、花五大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于2017年6月出台《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带动贫困农户全覆盖实施方案》,引导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与一家一户的农民建立起紧密利益联结,实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所有农户。

  目前,全县81个行政村已注资登记注册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并相应选举产生了服务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配备了财会人员,落实了办公场所。同时,制作完成服务社组织机构示意图、《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盈余分配制度》等10项规章制度。各服务社在召开入社大会后,按照农户自愿申请,缴纳一定比例股金的原则,及时组织农户填写入社申请表,签订入社协议,审批登记入社,填写发放社员股金证。同时,鼓励非贫困户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参与入股。

  “截至去年底,全县131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2501人全部加入服务社,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计划到今年底,全县9.1万个农民家庭、35.5万农民全部加入服务社,实现全覆盖。”泸西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带动贫困农户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

  扶上马再送一程

  服务社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更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白水镇绿花村村民赵四富的媳妇长期患病,不能干粗重活,自从在院子里喂养了“扶贫鸡”后,笑容又回到她的脸上:“鸡苗由公司提供,技术有人指导,鸡和蛋都按协议价收购,我负责喂养,只等着过几个月数鸡点钱。”

  赵四富加入的龙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11月,董事长王应龙是90后,他回忆合作社起步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政府把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000元帮扶创业启动资金购买成鸡苗,投放到合作社入股,没有劳动力的农户由合作社委托大户代养,这样一来,171户贫困户有了产业支撑,合作社也有了34万元的发展家底。此外,合作社还得到了建基地项目补助的14.8万元,以及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补助金1万元。”

  张汝印介绍:“服务社作为经营实体,其根本任务是产生经济效益,要产生经济效益,必须有资金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从财政支农资金人手,改变了以往把各类产业资金直接补助给个体、私营经营实体的做法,整合了2017年蔬菜产业培植资金、生猪大县调出资金、冷库建设补助资金、产业培植奖补资金共2017.5万元,投入81个村级服务社,加上社员入股的696.69余万元股金,为服务社的运转打下了基础。”

  “钱、地、人”三要素,对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而言,就像阳光、空气、水之于人。除了资金扶持,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坝塘、公房等集体资产也投入到服务社中,进一步强化了村级服务社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为服务社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乡镇管项目确保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管资产牵头组建服务社,服务社管经营统一技术规程和分成,龙头企业管技术、市场。”张汝印说,这一模式理顺了乡镇、村级基层党组织、服务社、贫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关系,建立起扶贫载体,既确保了企业经营的独立性,也避免了原来分散经营的市场风险,保证了农户的稳定收益。

  鼓足信心奔富路

  有了政策支持、资金保障、风险防御等机制协同配合的“滋润”,泸西县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产权模式。旧寨村委会与红河博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蔬菜产业, 财政、兵装集团、乡镇整合的资金投入建设果蔬交易市场、果蔬加工包装车间、冷库、喷灌设施、育苗棚、増温设施等,双方按照投资比例实现村集体、贫困户保底分红。

  组织模式。在企业需求产品较多,企业又无更多人力组织实施的地区,企业与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签订协议,交由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组织当地农户实施,达到企业收购标准后,组织收获、加工。

  服务模式。中枢镇大兴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与广东宏升蔬菜种植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蔬菜产业,以群众委托服务社流转方式,与宏升蔬菜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村党总支及服务社组织群众到基地务工。公司每年每亩支付服务社50元作为服务费,不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学到了种植技术的农户自主发展蔬菜产业,增加了收入。

  共创模式。善导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组织村干部、党员、贫困户等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建设冷库和水果交易市场,贫困户既可以获得分红,还可就地形成产业工人,获得务工收入。

  “尝到加入服务社的甜头,看到土里也能刨出金,等靠要、哭穷懒惰的人少了,自力更生、动脑筋想致富的人多了。很多贫困户既有决心,也有毅力,要把日子过好。”金马镇太平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模感慨不已。

  “下一步泸西县将把推进‘党总支+村集体经济联农户连龙头企业’作为发展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县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重筛选一大批基础好、产业强、产业链条长、与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市场主体为合作对象,运用市场化方式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让农户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或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形成购销关系稳固、利益联结紧密的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市场主体盈利的良好局面。(记者 李树芬 文/图)

(作者:佚名 编辑:红河印刷)
网友评论